查看原文
其他

诺奖专题 |艾略特:现代主义诗歌主将

文小研 文研青年 2022-12-22

写在前面


文研青年举办的“诺贝尔文学奖专题十讲”研讨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专题研讨 |从艾略特到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专题)。与研讨同步,今天小研和大家一起来领略艾略特的风采。

1888-1965


艾略特

《荒原》

作者简介


艾略特评价自己说:“政治上,我是个保皇党;宗教上,我是个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我是个古典主义者。”他的社会政治立场和宗教意识都具有相当保守的一面。但在审美的范畴内,他将古典的美感与现代的形式相融合,独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艺主张。
在理论和批评方面,他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1919)、《批评的功能》(1923)、《诗歌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1933)等论著,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的所谓新古典主义理论,旨在反对浪漫主义。他提出“非人格化”的主张,针对浪漫主义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现,提出生活与艺术之间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诗人的感情只是素材,要进入作品首先要经过“非人格化”,将个人的情绪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情绪。他认为,诗歌并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针对浪漫主义的直接抒情,他提出了“思想知觉化”和“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他认为,18世纪以后的诗歌趋于概念化,思想与形象脱节,浪漫主义诗歌则感情泛滥,思想模糊。他强调应当借鉴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的技巧,用“知觉来表现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以及“像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
艾略特受到意象派尤其是庞德本人的影响,但他避开意象派的极端,吸收其长处,并将17世纪玄学派的技巧和法国早期象征派的创作技巧熔为一炉。他强调内心独白,在诗歌中独创性地使用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并融合意象派的思想感性化手法,通过寻求“客观对应物”和大量使用典故等手法,使得诗歌在艺术上充满了新的生机同时由于他对西方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刻理解,他的诗歌又具有少见的哲学深度。

作品简述


《荒原》内容上共分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仪》。按照宗教的意义,举行葬礼本意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救,同时也是为了安慰幸存者。而在诗歌中显然具有另一层含义,与宗教的含义背道而驰的是现代人缺乏灵魂,虽生如死。
第二章《对弈》连续使用了古代典籍中三个与情欲有关的悲剧宫廷故事作为意象的构成: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埃及女王的悲剧爱情,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狄多女王的不幸命运,以及奥维德《变形记》中铁卢欧斯的妻子和妹妹不畏强权反抗暴虐的遭遇。诗人将古代的悲剧和忠贞的爱情故事与现代人有欲无情的私人生活作为对照,从结构的对位暗示道德上的鲜明反差。这个部分的最后引用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奥菲丽娅发疯溺死前向人们告别的话,使人产生特殊的联想,象征现代文明几乎是与生活告别的一种形式。
第三章题为《火诫》。火诫是佛教用语,这个部分的最后诗句引用了佛陀对门徒解释人生的苦恼,宣讲禁绝情欲过一种神圣的生活最终达到涅椠的告诫
在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中,水是情欲的象征,意指情欲横流必然导致人的毁灭。这个部分只有几行诗句,作品用一个腓尼基商人的死亡,青春年华如梦般消逝,一切利益皆成虚空,来暗示死亡的终结、人生的虚无。
第五章为《雷霆的话》。这一部分又回到了一片干涸的荒原形象。利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写荒原的主题,一是耶稣被出卖后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复活后重新在他的门徒中行走;二是寻找圣杯的骑士进入凶险的教堂,以及女巫试图使他陷入绝境的最后的诱惑;三是写东欧各国的衰微,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席卷俄国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浪潮的恐惧。
《荒原》象征了现代文明崩溃的情景,概括了一战时期的时代特征。诗人将以伦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视为荒原,在这个荒原上,信仰泯灭,理性崩溃,爱情堕落为兽欲,诗情画意荡然无存,人们虽生犹死。荒原的形象反映了普遍的幻灭感,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


荒原景象


艾略特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卞之琳是我国最早接触艾略特诗歌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于30年代的《归》表现出一种处于物质世界的孤立感,明显模仿了艾略特的《阿·普罗弗劳克的情歌》;他的诗歌具有“能跳出小我”的倾向,与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有一定关系。
穆旦是“九叶”诗人之一。他是艾氏作品的重要翻译者和得益者,他的诗作也打上了艾氏风格的烙印。自我搏斗是现代派诗歌的主题之一,他们都是对现实感到失望后转而求之于内心的自我反省者。不同的是,穆旦要使情绪从愤怒、自我折磨进到苦思、自我剖析的深化,使诗性从感受丰富的痛苦进至追求用更智慧的言语去照明世界。另外,穆旦善于把抽象观念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这种创作手法显然也得力于他向艾略特的借鉴。
如果说穆旦从艾诗中吸收了营养,那么袁可嘉便是更多地借鉴了艾氏的文艺思想。他除了积极译介艾略特以外,还用艾氏的观点来写批评文章。

真题示例

1.T.S艾略特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北京大学,2014、2017年;清华大学,2012年)2.简论T.S.艾略特《荒原》的艺术特色。(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2011、2016、2017年;中南大学,2019年)3.如何理解在T·S·艾略特的作品《荒原》中,“死而复生”和“寻找圣杯”是两个中心原型意象?(南开大学,2012年)4.试分析艾略特《荒原》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兰州大学,2010年)5.请以原型批评理论论述析艾略特的荒原。(兰州大学,2014年)6.简单谈谈T.S.艾略特《荒原》的象征性神话结构。(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7.T.S.艾略特对玄学诗人的重新挖掘。(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8.简析艾略特《荒原》的象征性主题与象征手法。(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9.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什么意思?(中山大学,2013年)10.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荒原意象。(南开大学,2018年)
更多诺奖名家考点、思考题拓展就在“暑期专题研讨:诺奖十家专题”
成为会员即可参加,下期预告:


 文研 

会员通道

会员更新:2022全国版会员上线!

会员更新:2022武大中文考研会员上线

会员更新:2022华师中文考研会员上线!


 文研 

往期精彩

收藏干货 |40+所院校外国文学教材导读

课程上线|文研青年22年凌云外国文学史单科

数据参考|46所名校比文专业拟录人数

文研真题 |扬州大学外国文学真题(14-20)

经验分享|武大外国文学考研经验漫谈

经验分享|南昌大学比文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工作四载斩获华中师大比文第一

保研专稿|从中央民大到武大:比文专业保研经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